北上讀醫 回港執業不是夢
大學線 │ 2017-05-02
記者│邢穎琦 編輯│劉雪梅
醫科一直是大學熱門科目,收生成績甚高,多少考生被拒諸門外。為了實現理想,有部分文憑試考生選擇北上讀醫,盼望學成後能回港執業。然而,醫科除了門檻高,課程更十分艱辛,還得面對中港文化和制度差異、本港執業資格試等重重考驗。不論最後到達目標,還是黯然離場,走的都不是康莊大道。
內地醫科收生門檻低 吸引港生
去年政府資助本地大學學士學位有17,600個,單是文憑試考生就有約74,000人,平均每四人爭一學位,競爭十分激烈,而醫科更是收生成績最高的科目之一。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均設醫學院,根據去年兩間院校公布的數字,考生最少須考獲五科32分的成績(即大約四科5**,一科4級),才有機會被錄取。
隨著政府在2012/13學年推行「內地部分高等院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」,香港學生毋須參加內地聯招考試,直接以中學文憑試(DSE)成績就能報讀內地高等院校。不少考生選擇到內地繼續升學,參與這個計劃的內地高等院校至今已錄取超過6,400名港生,而在內地高等院校提供的科目中,其中最受歡迎的科目之一正是醫科,以暨南大學醫科為例,2016年共收了86名港生,創五年來新高。
阿軒是暨南大學醫學院四年級生,他在文憑試最佳五科16分,英文科取得二級,未達本地大學最低入學要求,他認為入讀高級文憑 (Higher Diploma) 再駁回大學學位的成功率低,在家人鼓勵和學校老師推薦下,選擇到暨南大學升讀醫科,一心希望完成六年的醫科課程後,可以順利考取香港醫生牌照執業,但一切並沒想像般簡單。
為行醫夢不甘罷休 努力證明自己
海外醫科畢業生(包括內地)若要到香港執業,必先通過香港醫務委員會(醫委會)舉辦的執業資格試,但從醫委會的數字可見,2011年至今,執業試第一部分的及格率一直偏低,以最新2015的數據為例,有297人應考,只有41人通過,及格率不足百分之二十。考試對海外醫生來說難度已不低,遑論身處醫療體制截然不同的內地醫科畢業生。不過,縱使成功率低,仍有人加倍努力,最終成功考取執照,回港成為合資格的醫生,外科醫生王喬峰就是首位在暨南大學國際學院畢業,成功回港執業的醫生。
王喬峰會考成績不俗,物理、化學及生物科都有A級成績,可惜2004年應考高級程度會考 (A-Level),分數不太理想,只獲香港大學工程系取錄,未獲兩間本地大學醫學院取錄。他當年想過應否接受現實,在香港完成學位,但不願抱憾終生,於是不顧朋友勸阻,毅然放棄港大學位,到充滿未知數的暨南大學升讀醫科,王喬峰說:「香港這道門關了,但別人(暨南大學)開了一道門給我,我應該好好珍惜。」
同年王喬峰入讀暨南大學,當時暨南大學專為海外生而設的英文醫科班只開設了數年,尚未有畢業生成功通過香港執業資格試,王坦言承受莫大壓力:「當你前面的人全部都不行,而你只能相信自己的時候,你要面對一種懷疑自己的態度。」他明白這條路不易走,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。因此,他自一年級起就開始裝備自己,向香港讀醫的同學詢問學習重點、複習執業資格試題目,亦不斷申請到香港醫院短期實習,了解香港醫院運作,六年來從不鬆懈,最終考了一次便通過執業試,正式成為香港醫生,目前在北區醫院任職。
王喬峰承認,內地醫學院質素參差、醫療系統千瘡百孔,大眾難免質疑他們的實力,但最佳的辯護「在手不在口」,他以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。當年實習時,下班後仍留下來幫忙,從清晨再做到翌日晚上也是很平常的事。他憶述,當年英國愛丁堡皇家醫學院頒授院員和會籍,上台的醫科生來來去去都來自愛丁堡大學、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,突然讀到暨南大學時:「個個醒晒,諗緊呢個咩人嚟,唯一一個(暨南學生)就是我。」
兩地訓練不同 回港考試要盡早準備
「很多人望著你在做甚麼,想知你是否真的及格。」王喬峰認為,有時要花上百二分努力,才能得到他人肯定,但若能得到病人信任,他心甘情願,這些經歷也是很好的鞭策。在外科實習時,首次參與腎移植的大型手術令王喬峰受到很大鼓舞。
他認為,中港兩地醫科較大的差異在於實習模式,內地的實習以觀察為主,但在香港醫院,打針、抽血等都由實習醫生來做。兩地臨床檢查的手法亦不盡相同,但熟習過後便沒問題。課程上他倒認為分別不大,因為英文班的教科書和港大、中大醫學院一樣。
他說,兩地醫療系統不同,對醫生的水準要求亦不一樣,內地著重培訓專科醫生,而香港著重培訓全科醫生,故醫科課程的設計亦不太一樣。暨大的學習設備雖然不是最先進,但是師資方面亦有經過挑選,有不少老師都曾在海外留學。讀醫六年,他認為自己的自學能力提高了,因為那邊的老師沒有義務要幫助他回港執業,一切只能靠自己:「其實他們(師兄師姐)都很徬徨,我自己的想法是唯有靠自己。」
成功回港執業後,王喬峰也有協助訓練師弟妹應考香港執業資格試,他鼓勵在內地讀醫的同學盡早開始預備,多了解香港兩間醫學院的學習重點。他指暨南大學每年都有畢業生能回港執業,以今年為例,暨南大學有五至六名畢業生獲得本港執業醫生資格,佔海外醫生整體合格人數六分一,是不錯的比例。
一視同仁 期望更多醫科學生回流執業
過去五年,有228名海外醫生成功通過執業試回港執業,當中包括86名內地醫科畢業生。公立醫院醫生長期不足,醫委會指自2014年開始,執業試由每年舉行一次改為兩次,方便更多海外醫科生報考。
醫委會主席劉允怡教授指,不論考生多少、來自何地,都會提供機會讓有水準的海外醫生回港,而站在貧苦病人的角度,亦希望在謹守醫生水準的情況下,令有能之士回港執業。